摘要:無償獻血是人人貢獻一點愛心、使社會更加進步的善舉,值得人們稱贊。但是在這種平和的表面下,卻存在著嚴重的漏洞,眾多人利用血液市場的供需不匹配問題,從中謀取巨額利潤,并且損害人們的健康。
“無償獻血”真使我們的血液市場成為了伊甸園嗎?
在1998年十月一日,我國正式推行無償獻血的規(guī)定,全面廢止了曾經“有償獻血”的社會規(guī)定。但是,在“人人貢獻一點愛心,世界光明和平”這個表面光鮮亮麗的口號之下,存在著眾多駭人聽聞的灰色交易。因為血液市場的供給與需求并不匹配,血液的價格又被法定化。故而會滋生眾多的“血頭”、“血霸”和“血奴”,在光明的法律表象之下,這些地下交易卻使得整個社會的人民受到了侵害。
“血奴”、“血頭”、“血霸”,這些駭人聽聞的詞匯究竟是什么?
實際上在中國70到90年代,我國一直在推行有償獻血的制度,也就是將“賣血”合法化,但是為了保證血源的質量,這些獻血的人群需要經歷嚴密的身體檢查才能夠獻血。
盡管有償,市面上的血液仍是供不應求。有些人從這個社會漏洞中聞到了商機。他們想通過大批量地聚集人口賣血,再與獻血中心搭橋牽線賺取大量的非法收益,這些人就被稱為“血霸”。血霸的爪牙,也就是負責看管與尋找血源的人,就是“血頭”。
那獻血的人又為什么會成為血奴呢?在從前混亂的市場中,血頭會專門尋找那些無家可歸并且?guī)缀鯖]有生存能力的人,慫恿他們進行獻血。然而,本來良善的活動在這些人群的面前就變質了,這些人大部分獻血的周期遠遠地小于法律規(guī)定的六個月一次,有些人甚至一個月獻血一次、兩次,這對自身的身體健康造成了極大的損害。后期,這些獻血人自身的造血干細胞功能已經大大地削弱,需要依靠藥物來彌補。這些人陷入了惡性循環(huán),賣血買藥、吃藥賣血,身體健康狀況已經不能支持他們進行一些耗費體力的工作,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血牛”、“血奴”。
圖片來源:攝圖網
無償獻血的制度建立后,這些問題就不復存在了嗎?
毫無疑問,答案是否定的,血液市場產生這樣問題的核心原因,是因為整個市場上血液的供給與需求并不匹配,政府又存在價格限制,就會使非正規(guī)市場的“場外”市場出現。人們的投機性心理會促使他們利用這些漏洞,賺取非法利潤。因此沒能從根本上解決中國血液市場供需不匹配的問題,我國血液的灰色交易市場就仍然會存在。但只要我們堅持提高臨床科學合理用血水平,更加有效利用血液資源,保證臨床用血、采血安全,相信這樣的黑暗故事會越來越少。
流血的歷史不可磨滅,我們個體又如何保障自己的利益?
對于低收入群體,在早年尚有余錢時可以選擇購置一份儲蓄險或者養(yǎng)老保險以免自己的財政狀況出現意外或者老無所依。
現今社會中,由于不法分子的存在,善意獻血的人或許會因為針管的衛(wèi)生問題染上艾滋病、敗血病;或者由于常常貢獻愛心,使得自身的血脂較低,從而出現健康狀況。為了保障個人生活不受意外疾病沖擊,購置健康醫(yī)療險與意外險是不錯的選擇。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