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越來越多的媒體資訊表明了心臟性猝死不再集中在老年或患有心臟疾病的群體,而是向那些平時看起來很健康的年輕群體靠攏!那么,我們該如何防止生命之花過早凋零呢?
近日,一名年僅25歲的在大疆相機部工作的碩士員工不幸猝死的消息,又再次引起了人們的擔憂。早前我們就經??吹揭恍┬侣勝Y訊,諸如“中南大35歲男老師猝死!”“26歲小伙跑步時突然心臟驟停!”等令人痛惜的事件。那么我們在感嘆唏噓的同時,是不是也應該想一想如何真正有效保護正處旺年的生命之花呢?
一、心臟性猝死前征兆。
值得一提的是心臟性猝死并非“猝不及防”,我們依然可以通過部分征兆來發(fā)現隱患,及時治療。
1、可直接感觸到的身體預兆。
患者在心臟性猝死發(fā)病前往往會出現胸前疼痛、頭暈、極度疲乏、氣急、心慌、心跳不規(guī)律或胸悶等不適癥狀。一旦出現以上癥狀,應及時就醫(yī),千萬不可掉以輕心。
2、重度的血壓升高。
對于主動脈夾層患者,發(fā)病征兆是劇烈疼痛,而且在疼痛的同時會伴有重度的血壓升高。
3、潛在病因。
除了疼痛,還要警惕可能導致猝死的潛在病因。如∶被長期限制運動的骨折病人,容易發(fā)生靜脈血栓,而靜脈血栓一旦掉下來,這可能引起猝死。
心臟性猝死來得突然,但其實問題的出現往往是由于曾經的不良生活習慣造成的。在符合健康告知條件的情況下,買一份健康醫(yī)療保險,可以為生命保駕護航!
圖片來源:攝圖網
二、心臟性猝死預防措施。
1、通過醫(yī)療手段。
據了解心臟性猝死源于兩大心臟問題:心室停搏和心室顫動。其中,室顫是最大的“罪魁禍首”,90%的心臟性猝死都歸因于它。而室顫患者要想避免發(fā)生心臟性猝死,主要有兩種方法,一是ICD植入,二是消融術。ICD即心律轉復除顫器,是集起搏和電復律兩項功能于一體的植入式心律失常治療裝置,需要植入皮下,可每天24小時持續(xù)監(jiān)護患者的心臟狀況,相當于患者隨身帶了一名急救醫(yī)生。無論在何時何地,只要患者發(fā)生室顫,ICD就會自動選擇合適的方式,如釋放有效電擊等及時挽救患者生命;而利用導管消融術治療室顫的具體做法就是在導管的引導下,把室顫的引發(fā)部位“燒掉”。室顫消融術雖然目前尚在早期發(fā)展階段,但它能夠從根本上改善孕育室顫的“土壤”,幫助患者擺脫猝死陰影。
2、通過掌握“心臟復蘇術”。
猝死的發(fā)生具有突發(fā)、迅速、無法預測和死亡率高等特點,當猝死發(fā)生時患者會失去意識,無法自救也不能求救,因此需要周圍人及時的施救。施救講究有以下三點:
穩(wěn):將患者移至適當的體位,要注意保護頸部,可一只手托住頸部,另一只手扶著肩部,使患者平穩(wěn)轉動至仰臥位。
快:按壓胸部,位置為兩個乳頭連線的中間點,每分鐘至少要在100次以上;按壓胸部和人工呼吸的比率為30:2,即每次按壓30次接著做兩次人工呼吸;人工呼吸時每次吹氣應持續(xù)1秒鐘以上。同時施救者需注意“黃金四分鐘”的限定,因為當患者出現心臟驟停后,大腦皮層耐受缺氧時間僅為4分鐘,隨后腦部等重要臟器就會因缺氧而發(fā)生壞死,所以施救要快速。
深:做胸外心臟按壓時,幅度要足夠深。以成人為例,按壓下去要使胸骨下陷至少5厘米,以助于患者的心臟收縮和血液向全身輸送。
3、通過自身調養(yǎng)。
年輕群體發(fā)生心臟猝死的大部分原因來源于勞累過度,壓力過大,從而導致睡眠不足,飲食異常及身心疲憊。因此,年輕人需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不熬夜,積極參與戶外運動以減輕壓力,注意飲食均衡,畢竟健康才是真正的財富啊!
上一篇
下一篇